日文他動詞與自動詞的奧妙: 以"壊す, 壊れる, 入れる, 入る"為例
學語言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依稀記得語言學概論課本上的某句話大意是這樣: Learning a language without knowing its culture is the best way to make a fool of oneself. 而大二上"語言與文化"這門課時也看到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文化, 其中 Hall 依照不同的 culture orientations 將文化區分為 high context culture 和 low context culture. 傳統的中國, 日本等亞洲文化就是典型的 high context culture, 這些文化中的語言較為倚重情境 (context) 來溝通, 也較為隱晦 (implicit), 間接 (indirect). 此外, 這些文化的成員同質性較高 (more homogeneous), 因此就算是隱晦間接的訊息對他們而言也比較不言而喻, 彼此心照不宣.
相較之下, 屬於 low context culture 的美國文化及語言就較為外顯 (explicit), 直接 (direct), 成員間的異質性較高 (more heterogeneous), 也因此溝通時非得把話說清楚不可, 說什麼就是什麼, 沒說出的話就等於沒說, 沒有人會以為你只是客氣或禮貌而不說出來. 或許是這樣, 要讓他們了解"盡在不言中"是頗困難的一件事.
近來複習日文時, 看到了應證上述現象的例子, 不僅讓我又重新認識了日語的他動詞和自動詞, 也看到了日本文化對日語的影響.
首先解釋一下他動詞和自動詞的基本差異:
"他動詞"強調的是動作行為本身
彼はドアを開けました。(他把門打開了. 強調他做了"開門"這件事)
わたしはてを挙げて、タクシーを止めました。(我舉起手, 讓計程車停下來. 強調我"讓計程車停下來"這件事)
"自動詞"則是強調動作的結果或狀態
ドアが開きました。(門開了, 不管什麼外力造成. 強調'"門開了"這個結果)
ドアが開いています。(門開著. 強調狀態)
店のまえにタクシーが止まりました。(計程車在商店前停下來. 強調'"車停下來"這個結果)
看到這, 我們很容易把他動詞當成及物動詞, 把自動詞當成不及物動詞, 但其實雖有重疊之處, 卻不完全一樣. 因為英文的及物, 不及物的差別並不像日文是在於"動作行為本身"或"動作的結果或狀態".
那麼日本文化跟他動詞, 自動詞有什麼關係呢?
先看看壊す(弄壞, 他動詞), 壊れる(壞掉, 自動詞)
如果別人的相機本來就有問題, 我們使用後弄壞了, 歸還時可能會說"對不起, 這個相機壞了"
相較之下, 屬於 low context culture 的美國文化及語言就較為外顯 (explicit), 直接 (direct), 成員間的異質性較高 (more heterogeneous), 也因此溝通時非得把話說清楚不可, 說什麼就是什麼, 沒說出的話就等於沒說, 沒有人會以為你只是客氣或禮貌而不說出來. 或許是這樣, 要讓他們了解"盡在不言中"是頗困難的一件事.
近來複習日文時, 看到了應證上述現象的例子, 不僅讓我又重新認識了日語的他動詞和自動詞, 也看到了日本文化對日語的影響.
首先解釋一下他動詞和自動詞的基本差異:
"他動詞"強調的是動作行為本身
彼はドアを開けました。(他把門打開了. 強調他做了"開門"這件事)
わたしはてを挙げて、タクシーを止めました。(我舉起手, 讓計程車停下來. 強調我"讓計程車停下來"這件事)
"自動詞"則是強調動作的結果或狀態
ドアが開きました。(門開了, 不管什麼外力造成. 強調'"門開了"這個結果)
ドアが開いています。(門開著. 強調狀態)
店のまえにタクシーが止まりました。(計程車在商店前停下來. 強調'"車停下來"這個結果)
看到這, 我們很容易把他動詞當成及物動詞, 把自動詞當成不及物動詞, 但其實雖有重疊之處, 卻不完全一樣. 因為英文的及物, 不及物的差別並不像日文是在於"動作行為本身"或"動作的結果或狀態".
那麼日本文化跟他動詞, 自動詞有什麼關係呢?
先看看壊す(弄壞, 他動詞), 壊れる(壞掉, 自動詞)
如果別人的相機本來就有問題, 我們使用後弄壞了, 歸還時可能會說"對不起, 這個相機壞了"
ごめんなさい。このカメラが壊れました。(壊れました是自動詞)
但是這個情況下, 日本人很可能還是會選擇說"對不起, 我把這個相機弄壞了"
ごめんなさい。このカメラ、壊しました。(壊しました是他動詞)
因為這麼說表示"雖然我不是故意的, 但是因為我的關係所以讓它壞了." 而 "このカメラが壊れました。"則是單純表示相機壞了的結果, 沒有讓人感到歉意, 所以日本人比較不會這麼說.
再看看入れる (泡茶, 他動詞), 入る (泡茶, 自動詞)
如果我們要招待日本朋友, 泡茶給他喝, 可能會憑直覺套文法說"我把茶泡好了"
お茶を入れました。(入れました是他動詞)
但是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我特別為了你去泡茶", 反而會給予客人壓力.
相對地, 我們的日本朋友要泡茶招待我們時, 很可能會選擇說
相對地, 我們的日本朋友要泡茶招待我們時, 很可能會選擇說
お茶が入りました。(入りました是自動詞)
因為這只是說明"茶已經泡好了", 而不強調是誰去泡的, 比較不會給客人壓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若是不了解某地的文化跟語言習慣, 很可能在許多情況下造成聽者的反感. 這些用語的選擇已經不是光用文法憑直覺就可以解釋的, 而是語言和文化交融下的產物, 這種情況在 high context culture 的日文中甚為明顯, 提供大家參考. 也歡迎提出其他語言的例子.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若是不了解某地的文化跟語言習慣, 很可能在許多情況下造成聽者的反感. 這些用語的選擇已經不是光用文法憑直覺就可以解釋的, 而是語言和文化交融下的產物, 這種情況在 high context culture 的日文中甚為明顯, 提供大家參考. 也歡迎提出其他語言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