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4, 2007

倫敦媒體參訪 2 Sky News

下午倫敦突然下起大雨, 雨勢之大, 宛如颱風, 連撐傘都沒有用. 我們按照預定時間在下午兩點半到位於西區 Osterley 的 Sky News 總部.

介紹的人員說現在的總部以前是個倉庫, 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我們先從二樓往下俯瞰新聞室, 每個人都像八爪章魚一樣忙個不停, 分工也很細. 基本的採訪, 編輯團隊少不了, 另外還有國際新聞組, 網路新聞組, 研究企劃組, 運動新聞組 (這是 Sky 的強項), 還有新成立的廣播新聞組, 預計作為提供其他媒體 24 小時廣播新聞的單位.

隔一個牆, 我們來到 Channel 5 的新聞部, 這是截然不同的氣氛. 大家看起來比較悠閒, 有人喝咖啡, 有人輕聲聊天. 原來 Channel 5 採用 Sky News 的新聞, 但兩間公司的新聞取向不同, 解說人員也沒有多說, 只說是會替 Channel 5 量身訂作適合他們觀眾的新聞.

其實我本來對 Sky News 沒什麼好感, 只覺得又是一個商業化電視台, 背後老闆是媒體鉅子梅鐸 (Rupert Murdoch), 這是他媒介帝國裡一個重要的據點罷了. 不過新聞室主任說的一段話徹底改變我對 Sky News 的想法.

他說梅鐸不太干預該公司新聞的運作, 有很大的原因是英國法律規定新聞必需嚴守中立原則. 此外 Sky News 的新聞人員有很大的揮灑空間, 公司鼓勵員工勇於嘗試, 發揮創意, 有點子就可以跟長官討論實行. 所以他們創下許多英國媒體業界的"第一", 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 在公司網站上, 他們宣稱是全世界第一個 (2000 年三月) 提供隨選互動新聞 (Sky News Active) 的媒體, 後來 BBC 也跟進了. 現在只要在英國用數位電視遙控器上的紅按鈕就可以使用這項服務, 非常方便. 這麼創新有趣的點子當然是在像 Sky News 這樣鼓勵創意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出來的.

英國之所以做得到互動式新聞, 除了科技之外, 還有政策的配合. 自2007年十月十七日起, 英國開始一連串分區進行的數位轉型計畫(Digital Switchover), 預計將在 2013 年全國的類比電視全部升級為數位電視. 目前我所在的博恩茅斯 (Bournemouth) 屬於 Meridian 區, 將在 2011/12 年開始轉換. 不過博恩茅斯大學媒體學院當然不落人後, 早在教室裝好可以收看數位電視的 set-top box, 讓學生能搶先體驗互動新聞.

(台灣的公視從九十二年起開始「建構數位無線廣播電視共同傳輸平台計畫」, 企圖達成九十五年無線電視全面數位化之政策目標, 顯然進度落後了.)

倫敦媒體參訪 1 CMPi

十二月五日六日全班去倫敦參觀一些媒體機構, 包括 CMPi Publishing, Sky News, BBC, Guardian Unlimited, Channel Five, Oneworld, Bloomberg. 我一直很想去 BBC 和 Guardian 看看, 無奈老師早把組別分好了, 所以除了這兩個機構沒去之外, 其他地方都去參觀了. 雖然一開始得知不能去 BBC 有點失望, 但是整個過程就像連續劇一樣的精采, 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五日早上六點十分要在博恩茅斯火車站搭 National Express 大巴去倫敦, 但是這麼早沒有公車可以搭, 我只好前一天晚上跑到 Poole (博恩茅斯西方一小鎮) 投靠同學, 非常克難地在沙發上窩了一晚, 再和一幫人浩浩蕩蕩地從 Poole 搭火車到博恩茅斯, 再換大巴. 要不是同學收留, 搭計程車到博恩茅斯火車站十磅跑不掉的; 用走的話我得早上四點半爬起來, 拖著行李在漆黑的人行道上走, 既累又危險.

到火車站買了張單程票 (兩磅) 到博恩茅斯, 準備上車時, 看見同學按了一下門邊的按鈕, 才知道雖然門關著, 按一下鈕就可以上車. 不然傻呼呼地等, 門還沒開車就開走了. 第一次在英國坐火車, 感覺很舒適平穩. 這不是什麼特高級的列車, 但舒適感勝過台灣的電聯車.




出站後, 我們拿出之前列印的電子來回票 (二十磅) 給大巴司機, 一行人準時出發. 這時候天空仍是烏黑一片, 通常要到七點四十分後東方才漸有曙光. 很多同學一開始嘰嘰喳喳, 隨著天色越亮, 車上也越安靜了. 約莫三小時又二十分鐘後, 我們抵達 Victoria Coach Station. 大家下了車就趕快吃早餐, 換上正式服裝, 分兩組出發.

倫敦地鐵是出了名的複雜, 事後得知另一組的英國同學走丟了. 大家買了張可以到 Zone 4 (因為下午要去 Sky News) 的一日票 (約五磅多), 就趕緊往第一站 CMPi Publishing 出發. (下圖: United Business Media 為其母公司)




負責接待的小姐帶領我們到公司的最高樓, 放眼望去, 泰晤士河對岸的景色盡收眼底. CMPi 為母公司對外聯絡的主要窗口, 提供的產品包括策展服務, 會議, 資訊, 網站, 以及許多產業的專業雜誌, 例如 Building, Travel Trade Gazette, Farmers Guardian, Property Week 等等, 可以看出其讀者群大多鎖定在專業人士, 出版品質自然有相當的要求.

這麼商業化的雜誌主要營收當然是廣告囉, 不過公司宣稱他們的出版品因為在各產業受專業人士的青睞, 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們仍舊可以保持中立, 不受廣告商的威脅或利誘. 畢竟廣告主還是要透過 CMPi 才能找到上層客戶. CMPi 的 "i" 字代表 information, 也說明該公司的賣點. 這讓我想起之前 Mr Duncan Campbell 說的一番話: 現在資訊氾濫, 搜尋, 篩選資訊早已成了最基本的能力. 要更近一步提升自己競爭力的話, 就要學會備份資訊, 管理資訊. 這段話乍聽之下好像某些商業雜誌的老生常談, 但仔細思索, 真正的精髓在於"管理". 隨時需要, 隨時找得到, 找到之後的資料還能很清楚有條理地呈現在眼前, 這就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了.

就翻譯來說好了, 大家一定都有類似的經驗: 某個專有名詞也許在某個網站上看過, 某本書上看到, 也許很認真的存在電腦裡或抄在自己專用的筆記本上, 但都是以不同形式儲存起來. 有的是 .doc, .txt 有的是 .html, .mht, 有的是 email. 筆記本最不方便搜尋這就不用說了. 時間久了, 資料一多, 要怎麼在龐大的眾多類型文件中找到你要的資料呢? 容我先賣個關子. 現在很多以集結眾人之力為特色的網站如 del.icio.us, HemiDemi 等就運用 tag 的方式讓大家能方便快速地找到相關的文章, 說穿了就是網摘的功能, 但仍舊只能在同一類型的文件間 (i.e.網頁) 搜尋. 而 Windows XP 以下的搜尋功能還停留在搜尋檔名跟檔案夾, 除非你各個類型的文件一個一個打開, 再一個一個搜尋, 實在沒有什麼更快的方式.

其實這個答案不是什麼新鮮事, 只是科技接受度高不高, 有沒有去嘗試而已. 現在有很多軟體可以提供上述這種個人化的桌面搜尋功能, 這意味著以後歸檔可以更輕鬆, 搜尋可以更精準. 只要配合自己經年累月蒐集的各式文件, 輔以強大的搜尋功能, 存在超大隨身碟裡, 你就可以進一步讓個人化的資料庫變成行動資料庫, 成為管理資訊的箇中翹楚.

雖然扯遠了, 不過話說回來像 CMPi 要將適合的資訊傳達給適合的客群也不是簡單的事, 這又是另一種能力了.

Google Web Definitions (by Jorge Si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