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language learning.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language learning. Show all posts

Tuesday, August 07, 2007

日文他動詞與自動詞的奧妙: 以"壊す, 壊れる, 入れる, 入る"為例

學語言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依稀記得語言學概論課本上的某句話大意是這樣: Learning a language without knowing its culture is the best way to make a fool of oneself. 而大二上"語言與文化"這門課時也看到了許多不同類型的文化, 其中 Hall 依照不同的 culture orientations 將文化區分為 high context culture 和 low context culture. 傳統的中國, 日本等亞洲文化就是典型的 high context culture, 這些文化中的語言較為倚重情境 (context) 來溝通, 也較為隱晦 (implicit), 間接 (indirect). 此外, 這些文化的成員同質性較高 (more homogeneous), 因此就算是隱晦間接的訊息對他們而言也比較不言而喻, 彼此心照不宣.

相較之下, 屬於 low context culture 的美國文化及語言就較為外顯 (explicit), 直接 (direct), 成員間的異質性較高 (more heterogeneous), 也因此溝通時非得把話說清楚不可, 說什麼就是什麼, 沒說出的話就等於沒說, 沒有人會以為你只是客氣或禮貌而不說出來. 或許是這樣, 要讓他們了解"盡在不言中"是頗困難的一件事.

近來複習日文時, 看到了應證上述現象的例子, 不僅讓我又重新認識了日語的他動詞和自動詞, 也看到了日本文化對日語的影響.

首先解釋一下他動詞和自動詞的基本差異:

"他動詞"強調的是動作行為本身
彼はドアを開けました。(他把門打開了. 強調他做了"開門"這件事)
わたしはてを挙げて、タクシーを止めました。(我舉起手, 讓計程車停下來. 強調我"讓計程車停下來"這件事)

"自動詞"則是強調動作的結果或狀態
ドアが開きました。(門開了, 不管什麼外力造成. 強調'"門開了"這個結果)
ドアが開いています。(門開著. 強調狀態)
店のまえにタクシーが止まりました。(計程車在商店前停下來. 強調'"車停下來"這個結果)

看到這, 我們很容易把他動詞當成及物動詞, 把自動詞當成不及物動詞, 但其實雖有重疊之處, 卻不完全一樣. 因為英文的及物, 不及物的差別並不像日文是在於"動作行為本身"或"動作的結果或狀態".

那麼日本文化跟他動詞, 自動詞有什麼關係呢?

先看看壊す(弄壞, 他動詞), 壊れる(壞掉, 自動詞)
如果別人的相機本來就有問題, 我們使用後弄壞了, 歸還時可能會說"對不起, 這個相機壞了"

ごめんなさい。このカメラが壊れました。(壊れました是自動詞)


但是這個情況下, 日本人很可能還是會選擇說"對不起, 我把這個相機弄壞了"

ごめんなさい。このカメラ、壊しました。(壊しました是他動詞)


因為這麼說表示"雖然我不是故意的, 但是因為我的關係所以讓它壞了." 而 "このカメラが壊れました。"則是單純表示相機壞了的結果, 沒有讓人感到歉意, 所以日本人比較不會這麼說.

再看看入れる (泡茶, 他動詞), 入る (泡茶, 自動詞)
如果我們要招待日本朋友, 泡茶給他喝, 可能會憑直覺套文法說"我把茶泡好了"

お茶を入れました。(入れました是他動詞)

但是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我特別為了你去泡茶", 反而會給予客人壓力.

相對地, 我們的日本朋友要泡茶招待我們時, 很可能會選擇說

お茶が入りました。(入りました是自動詞)

因為這只是說明"茶已經泡好了", 而不強調是誰去泡的, 比較不會給客人壓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若是不了解某地的文化跟語言習慣, 很可能在許多情況下造成聽者的反感. 這些用語的選擇已經不是光用文法憑直覺就可以解釋的, 而是語言和文化交融下的產物, 這種情況在 high context culture 的日文中甚為明顯, 提供大家參考. 也歡迎提出其他語言的例子.

Tuesday, June 19, 2007

個人語言能力的雙峰現象

對於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來說, 英文基礎可說是台灣英文老師幫我打下的, 我自己從國中開始就意識到營造學習英語環境的重要性. 不過畢竟家裡也不是挺富有, 不像我家教學生一樣可以請英文家教老師, 也沒法像富家子弟一樣可以每年寒暑假出國遊學 (生平第一次到美國還是二十四歲那年參加聯合國青年大會, 接受部分補助才可能成行), 只好跟大部分的台灣學生一樣聽英語教學廣播, 讀大家說英語, 空英, 常春藤等之類的雜誌. 高中時去摩門教會練習英語, 吃飯時看 CNN. 那時候的英語程度說好還不夠, 但至少可以推甄上前幾志願的英語外文系.

很多人應該想過, 自己大學畢業時聽說讀寫能力是母語人士的國中還是高中程度?

答案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一般科目的語言能力很可能高中程度都不到, 專業科目的語言能力 (只限於自己大學的主修) 才可能有大學程度! 這是台灣英語教育結構性的問題---個人語言能力的雙峰現象.

中間的落差是怎麼產生的?

一般台灣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 從來就不是接受雙語教育, 也沒有這樣的環境. 用中文學數學, 物理, 化學, 生物, 地科等就已經霧煞煞了, 更遑論要自己刻意用英文學習. 但是 photosynthesis, capillarity, monad, sodium hydroxide 卻是美國國中生應有的字彙, 生活中充斥著這些看似專有名詞, 但在母語人士眼中卻是常識的單字. 於是產生一種怪現象, 自己專業領域所使用的詞彙很困難並不造成問題. 但中學一般科目的詞彙卻所知不多, 更別說大學其他專業領域的詞彙了.

英檢, TOEFL, IELTS 考得好, 就等於聽說讀寫能力佳嗎?
履歷表上語言能力一欄問的是一般的溝通能力, 還是聽說讀寫(當vt.用)一般科目的能力?
若是後者, 我猜台灣 98% 的大學生都不及格. (2% 是華僑, 富家子弟或教授的兒女).

各位若不是從事翻譯工作的話, 還不必那麼擔心, 只要讓你的語言雙峰像聖母峰一樣高就好了. 可嘆像口筆譯員的話, 既要廣, 還要深, 因為可能今天必須翻譯光電, 明天換生科, 後天來個智財權. 不進行"orogeny" 的話 (讓我中英夾雜一下, 紅寶石小姐請不要瞪我), 語言的深壑不會變高原.

若要加入那 2%, 埋怨自己投錯胎是無濟於事的, 我認為這個 orogeny 就是要重新學習英語, 水平及垂直式地進行. 水平式就是要廣泛學習各科知識及詞彙, 垂直式就是彌補從國小到高中各科英語能力的缺口. 過去學生時代大多用中文學習, 這個英文的學習歷程大概得花個十幾二十來年吧.

至於這麼做來不來得及靠翻譯混口飯吃似乎也不那麼重要了, 語言學習本就是一輩子的事, 誰跟我說他可以速成的請他去找小叮噹.

現在各位了解我為什麼要找美國學校的課本了吧?

Google Web Definitions (by Jorge Si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