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10, 2008

百年報社:書寫歷史 創造歷史

2008 年五月六日~五月九日應該是我繼 BBC 實習後,最難忘的一週了。博恩茅斯當地這個唯一的報社 (Bournemouth Daily Echo) 設於 1900 年,歷史比 BBC 還悠久,甚至還有自己的圖書館,蒐藏從以前到現在的報導,紀錄當地歷史,深入社區,並推動許多公益活動,不但是讀者了解博恩茅斯的首要平面媒體,也成為許多居民回憶的一部份。

雖然報社名稱為 Bournemouth Daily Echo,其所涵蓋的發行及採訪範圍以 Bournemouth 為中心,北起 Shaftesbury,東至New Milton,西抵 Swanage。 據統計2007年十月讀者數為 88,284人,發行量約 33,215 份,其母公司就是掌有 USA Today 的 Gannett

我的通行證



Daily Echo 大樓




忙碌的辦公室




我第一天報到前就先找好新聞線索,所以跟主編小聊一下後,沒等他開口就主動提供意見,我說我的報導跟 Deaf Awareness Week有關,剛好報社裡沒人採訪,那就由我負責了。照理說,這是全國性的活動,全英國相關的聽障團體或慈善機構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讓民眾多了解聽障同胞,鼓勵捐款。但是我打遍博恩茅斯的相關機構,竟沒有任何一個有任何活動。只有幾個位於倫敦的全國性團體如 UK Council on Deafness、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af People、National Deaf Children's Society 等唱獨角戲。我可不能整篇報導都在講倫敦,必須想辦法找出「在地觀點」(local angle) 才行。

沒有當地活動可以報導,這可傷腦筋了。於是我幾乎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不斷詢問近三十個相關機構 (Bournemouth Deaf Club、The Dorset Deaf Children's Society、Ferndown Hearing Group、Wiltshire and Dorset Deaf Association 等),終於在下班後找到一位有兩個聽障孩子而且住在博恩茅斯的母親。於是整篇報導的重點有了戲劇化的轉變,從活動本身縮小到人情故事,以小見大,似乎是可行的方向。

隔天我請那位母親再幫我找另一位受訪者 (這種滾雪球調查法似乎還蠻好用的),我又訪問了市政府社服中心的社工,所需的內容就大半完成了,打完稿子後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還好我自己提出的意見最後還是能夠完成。

其實我訪問的對象比報導中的還多,但因為報紙篇幅有限,你所看到的字數比原本少很多。其中有趣的是現在市面上專為聽障朋友設計的防火偵測器會跟隨身裝置連線,所以如果火災發生,訊號會傳送到他們身上的裝置產生震動,不過搖不搖得醒熟睡中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報導 (圖片左方, 原本是500字深入報導, 因版面關係被減為你所看到的篇幅)




第三天我跟攝影記者Richard出去,主要是觀摩他工作的情況。我們先到一個女作家的雅居幫她拍照,配合報紙裡的書評 (書名是The 11:11 Code: Secrets of the Covent),後來到 Boscombe Beach (離博恩茅斯市中心不遠) 上拍石頭。為什麼呢?該沙灘因地形關係長期受海水拍打,沙灘不斷後退。於是博恩茅斯當局去年進行外海抽沙填岸工程,沙灘是往前延伸了,但也將海底的石頭都抽上來,搞得整片沙灘變石灘。我們根據線報來這裡要拍出最嚴重的地區,可是到了之後卻發現情況比去年好很多,而提供消息的老兄提前離開,我們只好訪問擁有海灘木屋 (beach huts) 的民眾,拍了很多照片才回去。

Richard 在這報社工作二十幾年了,是很資深的攝影記者。他給我看了好幾張空拍圖,是他搭乘直升機所拍的海岸、城堡、峭壁等,每張都是一則新聞,一個故事,也捕捉了英國南海岸特有的美麗風光。

Boscombe Beach and beach huts




Richard 大哥的佳能大砲




下午我到 subediting 部門觀摩。 subeditors 並不是副編輯 (因為副編輯他們稱 deputy editor),其工作內容很廣,暫時想不出合適的中譯。以一個版面來說,他們的工作包含了審稿、校對、上標、排版、美工、置入廣告、發佈送印等。這些全由一個人完成,報社裡約有十個左右的 subeditors,每個人一天平均約要負責五到六個版面,可說是相當吃力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們替報紙做最後的把關,品質的控管。現在有排版軟體 (QuarkXPress) 的幫助,減輕不少負擔,也使得各版面間字體大小、風格較為一致。當然,排版也是需要創意的,所以每一頁又可看出圖文編排的巧思,可說是同中求異。舉例來說,每一頁都有三個主元素:leading story、picture、supporting material,當 leading story 有兩張以上的照片時,就必須取捨。若不捨棄,那就要思考怎麼排最有視覺效果。我整個下午就坐在 David 的旁邊,跟他一起將空白的頁面逐一排滿。

我跟 David 一起排出來的版面 (The picture of the moon and mercury and the picture of the Great Andromeda Galaxy were taken by Professor Greg Parker. The picture of the newspaper was taken by Tony Jian)

打開 QuarkXPress,常用的模板 (template) 例如每天一定會用到的 promos、logos、titles 會自動出現,接下來就是看該頁是否要插入廣告。如果是跟新聞版面放在一起的廣告叫 display,需要廣告部跟新聞部共同決定,價格也比分類廣告貴。如果沒有廣告就比較單純,把圖文填滿就好。subeditors 不只對文字錙銖必較,對字體也有很高的要求。我就聽見他們對 Serif 不滿意,說整頁內文要換成 Helvetica 才行,那是因為那頁的背景是黑色的,Serif 字體末端的細線看不清楚。(該報標準內文字體為 Nimrod MT: 8.5, leading: 9.5 points)

編輯會議一天兩次,早上八點跟下午兩點,副編輯、廣告部、新聞部跟 subediting 代表都聚在一起討論隔天要印什麼新聞,放在幾版等等。記者通常是不參加編輯會議的,他們只要有新聞隨時通知編輯、副編輯即可。各則新聞的進度也都可在 Prestige (類似 BBC 的 ENPS) 裡看出來,所有的電腦都連到同一個系統,所以稿子完成的話,編輯就知道可以開始審稿。

subeditors 每天最晚下午六點前要把所有審過排好的版面經由 QuarkXPress 送到位於Southampton 的印刷廠,試印若有問題,例如實際色彩跟電腦上的不同,或是版面亂掉等奇怪的狀況,就要等 subeditors 修正後再送印。一般而言,每天的報紙都會在早上九點半之前送給訂戶。

翻開報紙,你會發現第二頁的 Britain & the World 整頁內容全取自 Press Association。該頁還有What the Papers Say,包含 the Times、the Sun、The Daily Telegraph、Daily Mail、Daily Express、the Guardian、the Independent、Daily Mirror、Financial Times 各報的一則短訊。我很好奇短訊內容是否取第一段全文照錄,就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大部分的確如此,連標題都一樣,所以如果讀者對該則短訊有興趣,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該報該篇文章,深入閱讀。


到目前為止整個報紙的產製流程已經了解一半,我利用最後一天待在廣告部跟線上新聞部。廣告部下分 display sales 跟 classified sales,他們被戲稱為發薪水的單位,的確也是如此,全報社大大小小職員的薪水有一大半就是來自廣告收入。以五月九日的報紙為例,整份八十八頁的報紙,全版廣告就佔了約四十二頁,這還沒算入散佈各頁的小廣告跟半版廣告。以廣告類別來看,徵才廣告佔了絕大部分的收入,其次是汽車跟房地產。從分類廣告中可大約看出景氣的端倪,英國因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影響,加上近年來銀行許多信用危機 (credit crunch) 使得房市陷入一片低靡,但從廣告收入的數據來看,博恩茅斯似乎受到的影響不大。

廣告部不止要時常電訪原有客戶,以確定廣告效益,還要不斷開發新客源。例如以前沒有寵物分類廣告,但最近就越來越多。至於廣告大戶例如 Lloyds TSB、ASDA、O2等都是由倫敦的總公司去交涉,再統一刊出或放在報社網站上。

線上新聞是我最感興趣的部份了。Daily Echo目前所使用的系統 (Martini 5) 是從2006年六月開始啟用,估計今年六月再升級為 Martini 6。屆時整個網站會有大幅改變 (看起來很像 the Guardian),更加善用網頁右方空白處,字體圖片都會放大,影音內容也可以跟新聞並列於首頁,讓網友可以在首頁就看到比以前更多的重要內容。

目前及未來的網站基本架構都是由母公司統一管理,各地區報社調整網頁外觀的權力非常有限,所以你會發現 the Oxford Timesthe ArgusDaily Echo 等十七家報社網站看起來都很像。這麼做有許多原因,其一便於管理,其二標榜集團特色,其三也是很實際的考量就是便於下廣告。之前提過倫敦總公司跟廣告主談妥後,就會按條件在各個適合的通路 (即報社網站) 上統一廣告。所以可以說母公司把骨架做出來,各地報社把血、肉放進去。血指的是各則新聞內容,肉就是各項標籤類別。例如目前 Daily Echo 網頁左方由上往下有 Home、News、Sport、Jobs、Homs、Cars、Events、Travel, homes, crime, health, schools info、Click2Find Services and Restaurants等等標籤類別,其中 Travel, homes, crime, health, schools info、Click2Find Services and Restaurants 兩個類別並非每個旗下報社都有。每個報社可以依各地方特色自行決定要增減什麼樣的類別,例如 the Oxford Times 首頁左方就有 Oxford United 但是 Daily Echo 就沒有把當地足球隊 (Cherries) 獨立出來,而是跟其他運動一起放到 Sport 底下。各類別標籤建好後,相關內容才依時間放進去。

「依時間」三字很有意思。眼尖的讀者/網友如果仔細比較 Daily Echo 報紙跟網路新聞會發現同一則新聞發佈時間有相當的間隔。這原本就沒什麼稀奇的,不過有趣的是什麼版的什麼新聞在什麼樣的時間發佈,這就耐人尋味了。

舉例來說,標題為 Getting shirty about ties? 的社論 (p. 19) 在2008年五月八日星期四晚上七點就先發佈到網站上,隔天你買報紙會看到一模一樣的內容。以下是我比較過網站跟報紙內容所做的簡表:

類別 Feature
標題 Walking on the moon
online 19:00 Thursday 8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24)
標題 The burning question
online 16:00 Thursday 8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6)

類別 News
online 19:00 Thursday 8th May 2008 (標題 Stay away from landslip)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標題 Landslide warning, p. 5)
標題 'Let's get some pride in town!' say Poole Men
online 6:21 Friday 9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3)
標題 Plea to taxi sex attack victims
online 6:07 Friday 9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1)


從這個表應該看得出來越靠近頭版的新聞,網路發佈的時間越晚,這當然是有商業利益考量,後來我詢問負責發佈網路新聞的同事果然印證這個假設。每天有四個定期發佈的時間:7:00、13:00、16:00、19:00。假設今天為星期二,那麼 7:00 發佈的新聞就是今天報紙上的第一、三、五版的頭條新聞 (leading stories)。而其他版的其他新聞則提前在星期一的 13:00、16:00、19:00發佈。換句話說,越重要的新聞和獨家新聞 (scoops) 就會傾向留到當日(星期二) 7:00才發佈,其他次要新聞則是前一天 (星期一) 13:00、16:00、19:00 就發佈。

不過這也不是鐵律,如果新聞屬性是突發新聞 (breaking news),就不會管那四個時間點了,一有什麼資訊就馬上在網站上發佈,以善用網路即時、跨時空的特性。

另外 Daily Echo 也善用網站和報紙兩種媒介交叉宣傳。例如網站上針對某一議題開設了投票區,報紙上就會在相關新聞處附上網址。如果報紙上刊載有某個社區活動或提供折價券,網站上就會打廣告以增加買報的人數。

另外增加與讀者互動的方式還包括在報紙民意論壇 (Have Your Say) 處增加網路意見 (What You’re Saying Online)。每天針對不同議題從 Daily Echo 自己的網站上挑出網友的正反意見,刊登在報紙上。不僅讓網友/讀者感到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增加媒體與受眾互動,還可以從中蒐集關心該議題的受訪者資料,以作為後續報導之用。

就 Daily Echo 的報紙而言,讀者年齡層約40~60歲。就其網路新聞而言,變因很多,極其複雜,例如上網能力、新聞內容、上網時間、個人興趣等等。一般認為英國年輕世代較熟悉上網,但大部分對嚴肅新聞沒有興趣,所以他們上網常看的新聞多為體育新聞 (特別是足球,而且跟當地足球隊相關的話人數會更多)。但是我們發現一位七十歲的老先生,幾乎每天都會上網留言評論時事,一反我們對老一輩上網能力的印象。另外如果當地發生天災或影響老老少少的任何重大事件,該則新聞的點閱率也會暴增。所以說網路新聞已經有分眾傳播的現象,必須配合新聞內容做質化、量化的交叉研究,或許才能了解閱聽人真正的組成情況。

Google Web Definitions (by Jorge Si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