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06, 2008

BBC Radio Oxford 1

BBC Radio Oxford 位在離牛津市中心不遠的 Banbury Road 上, 而且剛好我這兩週借住的朋友家離 BBC 只有兩站, 所以每天上班或出去採訪都很方便.

進入 BBC 都要配戴證件, 每層樓都有密碼鎖, 門禁相當森嚴. 我第一天報到時就要記下許多密碼, 包括他們使用的剪接軟體 Radio Man 以及登入電腦時的密碼.



這是 BBC Radio Oxford 的新聞室, 你可以看到牆上斗大的 radio: television: online 三字, 正是 BBC 轉型中的寫照. BBC Radio Oxford 率先全英國各個 BBC 地方電台, 開始訓練記者運用多媒體整合新聞. 我很幸運能在實習的這段期間見證他們轉型的籌備階段. 簡單的說, BBC 意識到科技匯流對傳播媒體帶來的衝擊, 許多英國的電視台, 報社, 廣播電台也都朝著多媒體整合的方向前進. 未來的新聞從業人員不再能只在單一媒介的平台上工作, 他必須要能熟悉電視新聞, 平面新聞, 廣播新聞的產製方式和流程, 在統一的平台上將新聞內容整合 (converge) 在一起, 以發揮多媒體新聞的綜效 (synergy). Bournemouth University (BU) 的老師學長姐都說從我們這個學程 (Multimedia Journalism) 畢業的就業率百分百. 我在這裡就遇到一個校友, 他是這裡的播報員, 也在其他許多電台, 電視台工作過. 有他做為榜樣, 也替我打了一劑強心針.


這是 BBC 所使用的 FlashMic, 操作簡單, 使用方便, 錄音時直接存在內建的硬碟裡, 存取時接條 USB 線就可以直接在 Radio Man 裡編輯. 我在學校使用的聲音剪輯軟體是 Burli, 不過操作方式跟概念大同小異, 只是 Radio Man 更為簡便罷了. 今年三月份 BJTC (Broadcast Journalism Training Council) 來校評鑑, 再度給予我們學程三年的有效背書 (accreditation). 不過評審也提到業界隨著科技不斷進步, 使用的軟體會不斷更新, 但是我們不需太過擔心, 因為正式工作前都還是要先接受職前訓練, 而學校所學的軟體就算不同, 也還是會成為基礎能力.

BBC 所使用的編稿軟體是 ENPS (Electronic News Production System). 這是美聯社 (Associated Press) 所研發的一套軟體, 與 Radio Man 相容, 意思是你在 Radio Man 存好的音檔會在 ENPS 相對應的播報單 (running order) 上出現. 所以之後在 ENPS 編輯文稿的時候就不怕找不到相關的音檔了. BU 的多媒體新聞學大學及碩士學程之所以得到 BJTC 的肯定,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所用的設備跟軟體夠先進, 跟業界不會相差太遠, ENPS 即為一例.



是的, 你沒有看錯. 照片裡的時鐘顯示晚上八點. 我竟然還在 BBC 大樓裡. 我的一位資深同事就說我們三小時前早該離開了, 叫我要仔細思考是否要踏進這行...他是有家室的人, 所以他的原則是能不超時工作就絕對不要. 這在 BBC 是有可能做到的. 不像在其他的商業電台, 大家都比賽誰晚回家, 表現給主管看. BBC 主管不看這個, 質勝於量.

我第一天 (四月一日) 報到就被派去採訪隔天早餐新聞 (Breakfast Show) 要用的訪談. 這個字在英文裡其實區分的更為清楚, 我所錄製的是 vox pop (源自拉丁文 vox populi, 意為"輿論"), 而非專訪 (interview). 不過可別小看 vox pop, 要在街上找到合適的採訪對象可是一門學問, 而找到合適的對象後還得說服他接受採訪更是困難 (這點電視比廣播更難). 由於四月二日英國皇家鑄幣局 (Royal Mint) 即將宣佈新版 50 分錢背面的圖章, 取代原有的不列顛女神像 (Britannia), 我的任務就是先去問問大家對這事的看法, 以及他們希望新版硬幣長什麼樣子.

就這樣, 我的 BBC 處女作經過剪接後於隔天 (四月二日) 早上 Breakfast Show 傳送到牛津郡 (Oxfordshire) 的家家戶戶. 打開收音機就聽到自己的作品感覺真奇妙. 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 而且播報員沒有唸出我的名字, 但是這種肯定跟成就感只有我自己能夠體會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我第一天就被主管耍了. 怎麼說呢? 愚人節囉. 他叫我讀一篇體育新聞, 內容是說某個球隊請球迷不要再穿黃色的衣服到球場加油, 因為那個顏色容易讓球員分心. 主管問這篇報導有何奇怪之處, 我實在看不出來, 因為讀起來正經八百, 還特別訪問球隊發言人咧. 主管說那篇報導是假新聞, 還說這是英國報社的傳統. 他們會在四月一日放一則無關緊要的假新聞 (當然不特別註明囉) 被讀者發現就算了, 沒發現你就被愚弄啦.

第二天 (四月二日) 我所做的 vox pop 更妙了. 新聞室收到一則消息說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Royal Marines) 的大廚教小朋友用 Bounty Bars (一種巧克力棒) 煮咖哩. 我的任務是去問牛津飯店餐館裡的大廚有沒有聽過這種食譜, 怎麼作等等. 就這樣, 我帶著 BBC 的 FlashMic 走進牛津有名的 Randolph Hotel, 受到極大的禮遇. 這種感覺跟當口譯員有點像, 因為身分特殊而得以接近權力中心或享有某些特權, 不過我深知這種虛榮感不值得戀棧, 也不是當記者或口譯員的目的.

第四天 (四月四日) 採訪的內容是關於金髮女 (blondes) 跟深褐髮女 (brunettes). 根據一個線上交友網站 LOVE@LYCOS 的調查, 全球一百個億萬富翁中, 62% 的受訪者的妻子是 brunettes, 而只有 22% 的是 blondes. 這跟我們一般想像的不一樣, 以為金髮女郎比較吸引男性. 所以我就去問男女受訪者對這項發現的感想, 他們都覺得很訝異. 不過有人提出解釋, 也許是人們對金髮女郎的刻版印象就是漂亮但是沒有大腦, 所以當女朋友好, 但是當老婆要選褐髮女. 也有人說這是西方人的審美標準, 東方人也許不同. 女性受訪者則表示她們不會因為這項調查而刻意去把頭髮染成深褐色去吸引億萬富翁. 也有人很有自信地說, 不管她頭髮顏色怎麼樣都可以吸引男性. 還有個老兄對這個議題很有感想 (或許他很有經驗), 說 blondes 如春天而 brunettes 如四季. blondes 是短暫的, brunettes 是一輩子的. 我想只有情場高手能體會箇中奧祕吧!

第八天 (四月八日) 主管安排我到線上部門 (online team) 實習. BBC Radio Oxford 及英國南區各地方電台的網路新聞都是由位在 Southampton 的單位負責. 所以目前各電台都必須將新聞資料傳送到 Southampton, 再由他們統一發佈你在網路上所讀到 BBC 新聞. 而各地方電台還是自行負責其廣播新聞 (包含 TV 及 radio news, 其實英文 broadcasting 原本就包含 TV 跟 radio, 但是中文的"廣播"一詞似乎只指 radio). 不過我先前提過, BBC Radio Oxford 是各 BBC 地方電台中首先進行多媒體整合革命性實驗的單位, 明年可望將線上新聞部門移師到 BBC Radio Oxford, 讓新聞室成為真正的多媒體整合中心, 每個記者至少都要能負責 TV, radio, online news 其中兩項. 我的第一則 BBC 網路新聞是關於牛津音樂節 (Oxford Folk Festival), 於四月八日下午一點五十三分發佈. 這星期五六日有許多活動, 之後該網頁內容就會更豐富.

在牛津有很多好玩的活動 (我利用上週末去替台灣宏觀電視採訪牛津文藝節 Oxford Literary Festival, 將於下一篇介紹), 有許多專家學者可以訪問, 這對記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也許就如同口譯員一樣, 記者什麼都要懂一點, 但是又很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除非你原本就有其他專長), 遇到問題時要知道找誰可以給你可靠的答覆將會很有幫助. 記者除了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外就是人脈多, 這點跟口譯員很像. 不過跟口譯員不同的是記者見識到的人可是三教九流都有, 這種情況也許只有法庭口譯員才會遇到吧.

我在 BU 上了兩個學期的英國媒體法規, 深刻體會到在英國當記者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由於英國有陪審團制度, 在報導犯罪或法庭新聞時衍生出來許多相關的限制, 這點跟採用成文法體系的國家大不相同. 例如根據英國 1981年藐視法庭法第二條 (sec 2 Contempt of Court Act 1981), 一但案件進入司法程序 (when proceedings are active), 報導就要避免對司法正義造成實質且嚴重的影響 (substantial risk of serious prejudice). 否則就有嚴格責任 (strict liability), 意思就是檢察官無需證明你是否意圖藐視法庭, 可逕自將你起訴. 在英國藐視法庭是刑事犯罪, 不可等閒視之, 情節嚴重者可處之罰金無上限, 牢刑則可高達兩年.

就法系而言, 雖然一般認為英美兩國都是採用共同法 (common law), 但兩國在新聞報導限制上確有極大的不同.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First Amendment) 將新聞自由 (Freedom of the Press) 列入憲法中. 就算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 記者還是可以在法庭外採訪相關當事人 (美國電影很多這種情節); 但是英國由於上述的藐視法庭法, 一但進入司法程序, 記者就不得採訪相關當事人, 以避免影響陪審團.

另外英美兩國很大的不同就是在英國要告誹謗比在美國容易. 所以很多英國八卦報, 小報, 連知名大報都曾經因為英國嚴格的誹謗法而損失不少銀子. 有些小報就因為賠不起而倒閉.

總而言之, 因為英國特殊的法規限制, 使得我不得不佩服資深的法庭記者及主編, 他們有時候必須為了新聞自由及公眾利益, 游走法律邊緣. 但也因為對某些不合理法制的衝撞, 而成為捍衛新聞自由一件又一件的先例 (precedent).

No comments:

Google Web Definitions (by Jorge Si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