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journalism.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journalism.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May 10, 2008

百年報社:書寫歷史 創造歷史

2008 年五月六日~五月九日應該是我繼 BBC 實習後,最難忘的一週了。博恩茅斯當地這個唯一的報社 (Bournemouth Daily Echo) 設於 1900 年,歷史比 BBC 還悠久,甚至還有自己的圖書館,蒐藏從以前到現在的報導,紀錄當地歷史,深入社區,並推動許多公益活動,不但是讀者了解博恩茅斯的首要平面媒體,也成為許多居民回憶的一部份。

雖然報社名稱為 Bournemouth Daily Echo,其所涵蓋的發行及採訪範圍以 Bournemouth 為中心,北起 Shaftesbury,東至New Milton,西抵 Swanage。 據統計2007年十月讀者數為 88,284人,發行量約 33,215 份,其母公司就是掌有 USA Today 的 Gannett

我的通行證



Daily Echo 大樓




忙碌的辦公室




我第一天報到前就先找好新聞線索,所以跟主編小聊一下後,沒等他開口就主動提供意見,我說我的報導跟 Deaf Awareness Week有關,剛好報社裡沒人採訪,那就由我負責了。照理說,這是全國性的活動,全英國相關的聽障團體或慈善機構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讓民眾多了解聽障同胞,鼓勵捐款。但是我打遍博恩茅斯的相關機構,竟沒有任何一個有任何活動。只有幾個位於倫敦的全國性團體如 UK Council on Deafness、Royal 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af People、National Deaf Children's Society 等唱獨角戲。我可不能整篇報導都在講倫敦,必須想辦法找出「在地觀點」(local angle) 才行。

沒有當地活動可以報導,這可傷腦筋了。於是我幾乎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不斷詢問近三十個相關機構 (Bournemouth Deaf Club、The Dorset Deaf Children's Society、Ferndown Hearing Group、Wiltshire and Dorset Deaf Association 等),終於在下班後找到一位有兩個聽障孩子而且住在博恩茅斯的母親。於是整篇報導的重點有了戲劇化的轉變,從活動本身縮小到人情故事,以小見大,似乎是可行的方向。

隔天我請那位母親再幫我找另一位受訪者 (這種滾雪球調查法似乎還蠻好用的),我又訪問了市政府社服中心的社工,所需的內容就大半完成了,打完稿子後有如釋重負的感覺,還好我自己提出的意見最後還是能夠完成。

其實我訪問的對象比報導中的還多,但因為報紙篇幅有限,你所看到的字數比原本少很多。其中有趣的是現在市面上專為聽障朋友設計的防火偵測器會跟隨身裝置連線,所以如果火災發生,訊號會傳送到他們身上的裝置產生震動,不過搖不搖得醒熟睡中的人就不得而知了。



我的報導 (圖片左方, 原本是500字深入報導, 因版面關係被減為你所看到的篇幅)




第三天我跟攝影記者Richard出去,主要是觀摩他工作的情況。我們先到一個女作家的雅居幫她拍照,配合報紙裡的書評 (書名是The 11:11 Code: Secrets of the Covent),後來到 Boscombe Beach (離博恩茅斯市中心不遠) 上拍石頭。為什麼呢?該沙灘因地形關係長期受海水拍打,沙灘不斷後退。於是博恩茅斯當局去年進行外海抽沙填岸工程,沙灘是往前延伸了,但也將海底的石頭都抽上來,搞得整片沙灘變石灘。我們根據線報來這裡要拍出最嚴重的地區,可是到了之後卻發現情況比去年好很多,而提供消息的老兄提前離開,我們只好訪問擁有海灘木屋 (beach huts) 的民眾,拍了很多照片才回去。

Richard 在這報社工作二十幾年了,是很資深的攝影記者。他給我看了好幾張空拍圖,是他搭乘直升機所拍的海岸、城堡、峭壁等,每張都是一則新聞,一個故事,也捕捉了英國南海岸特有的美麗風光。

Boscombe Beach and beach huts




Richard 大哥的佳能大砲




下午我到 subediting 部門觀摩。 subeditors 並不是副編輯 (因為副編輯他們稱 deputy editor),其工作內容很廣,暫時想不出合適的中譯。以一個版面來說,他們的工作包含了審稿、校對、上標、排版、美工、置入廣告、發佈送印等。這些全由一個人完成,報社裡約有十個左右的 subeditors,每個人一天平均約要負責五到六個版面,可說是相當吃力但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們替報紙做最後的把關,品質的控管。現在有排版軟體 (QuarkXPress) 的幫助,減輕不少負擔,也使得各版面間字體大小、風格較為一致。當然,排版也是需要創意的,所以每一頁又可看出圖文編排的巧思,可說是同中求異。舉例來說,每一頁都有三個主元素:leading story、picture、supporting material,當 leading story 有兩張以上的照片時,就必須取捨。若不捨棄,那就要思考怎麼排最有視覺效果。我整個下午就坐在 David 的旁邊,跟他一起將空白的頁面逐一排滿。

我跟 David 一起排出來的版面 (The picture of the moon and mercury and the picture of the Great Andromeda Galaxy were taken by Professor Greg Parker. The picture of the newspaper was taken by Tony Jian)

打開 QuarkXPress,常用的模板 (template) 例如每天一定會用到的 promos、logos、titles 會自動出現,接下來就是看該頁是否要插入廣告。如果是跟新聞版面放在一起的廣告叫 display,需要廣告部跟新聞部共同決定,價格也比分類廣告貴。如果沒有廣告就比較單純,把圖文填滿就好。subeditors 不只對文字錙銖必較,對字體也有很高的要求。我就聽見他們對 Serif 不滿意,說整頁內文要換成 Helvetica 才行,那是因為那頁的背景是黑色的,Serif 字體末端的細線看不清楚。(該報標準內文字體為 Nimrod MT: 8.5, leading: 9.5 points)

編輯會議一天兩次,早上八點跟下午兩點,副編輯、廣告部、新聞部跟 subediting 代表都聚在一起討論隔天要印什麼新聞,放在幾版等等。記者通常是不參加編輯會議的,他們只要有新聞隨時通知編輯、副編輯即可。各則新聞的進度也都可在 Prestige (類似 BBC 的 ENPS) 裡看出來,所有的電腦都連到同一個系統,所以稿子完成的話,編輯就知道可以開始審稿。

subeditors 每天最晚下午六點前要把所有審過排好的版面經由 QuarkXPress 送到位於Southampton 的印刷廠,試印若有問題,例如實際色彩跟電腦上的不同,或是版面亂掉等奇怪的狀況,就要等 subeditors 修正後再送印。一般而言,每天的報紙都會在早上九點半之前送給訂戶。

翻開報紙,你會發現第二頁的 Britain & the World 整頁內容全取自 Press Association。該頁還有What the Papers Say,包含 the Times、the Sun、The Daily Telegraph、Daily Mail、Daily Express、the Guardian、the Independent、Daily Mirror、Financial Times 各報的一則短訊。我很好奇短訊內容是否取第一段全文照錄,就上網查了一下,發現大部分的確如此,連標題都一樣,所以如果讀者對該則短訊有興趣,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該報該篇文章,深入閱讀。


到目前為止整個報紙的產製流程已經了解一半,我利用最後一天待在廣告部跟線上新聞部。廣告部下分 display sales 跟 classified sales,他們被戲稱為發薪水的單位,的確也是如此,全報社大大小小職員的薪水有一大半就是來自廣告收入。以五月九日的報紙為例,整份八十八頁的報紙,全版廣告就佔了約四十二頁,這還沒算入散佈各頁的小廣告跟半版廣告。以廣告類別來看,徵才廣告佔了絕大部分的收入,其次是汽車跟房地產。從分類廣告中可大約看出景氣的端倪,英國因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影響,加上近年來銀行許多信用危機 (credit crunch) 使得房市陷入一片低靡,但從廣告收入的數據來看,博恩茅斯似乎受到的影響不大。

廣告部不止要時常電訪原有客戶,以確定廣告效益,還要不斷開發新客源。例如以前沒有寵物分類廣告,但最近就越來越多。至於廣告大戶例如 Lloyds TSB、ASDA、O2等都是由倫敦的總公司去交涉,再統一刊出或放在報社網站上。

線上新聞是我最感興趣的部份了。Daily Echo目前所使用的系統 (Martini 5) 是從2006年六月開始啟用,估計今年六月再升級為 Martini 6。屆時整個網站會有大幅改變 (看起來很像 the Guardian),更加善用網頁右方空白處,字體圖片都會放大,影音內容也可以跟新聞並列於首頁,讓網友可以在首頁就看到比以前更多的重要內容。

目前及未來的網站基本架構都是由母公司統一管理,各地區報社調整網頁外觀的權力非常有限,所以你會發現 the Oxford Timesthe ArgusDaily Echo 等十七家報社網站看起來都很像。這麼做有許多原因,其一便於管理,其二標榜集團特色,其三也是很實際的考量就是便於下廣告。之前提過倫敦總公司跟廣告主談妥後,就會按條件在各個適合的通路 (即報社網站) 上統一廣告。所以可以說母公司把骨架做出來,各地報社把血、肉放進去。血指的是各則新聞內容,肉就是各項標籤類別。例如目前 Daily Echo 網頁左方由上往下有 Home、News、Sport、Jobs、Homs、Cars、Events、Travel, homes, crime, health, schools info、Click2Find Services and Restaurants等等標籤類別,其中 Travel, homes, crime, health, schools info、Click2Find Services and Restaurants 兩個類別並非每個旗下報社都有。每個報社可以依各地方特色自行決定要增減什麼樣的類別,例如 the Oxford Times 首頁左方就有 Oxford United 但是 Daily Echo 就沒有把當地足球隊 (Cherries) 獨立出來,而是跟其他運動一起放到 Sport 底下。各類別標籤建好後,相關內容才依時間放進去。

「依時間」三字很有意思。眼尖的讀者/網友如果仔細比較 Daily Echo 報紙跟網路新聞會發現同一則新聞發佈時間有相當的間隔。這原本就沒什麼稀奇的,不過有趣的是什麼版的什麼新聞在什麼樣的時間發佈,這就耐人尋味了。

舉例來說,標題為 Getting shirty about ties? 的社論 (p. 19) 在2008年五月八日星期四晚上七點就先發佈到網站上,隔天你買報紙會看到一模一樣的內容。以下是我比較過網站跟報紙內容所做的簡表:

類別 Feature
標題 Walking on the moon
online 19:00 Thursday 8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24)
標題 The burning question
online 16:00 Thursday 8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6)

類別 News
online 19:00 Thursday 8th May 2008 (標題 Stay away from landslip)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標題 Landslide warning, p. 5)
標題 'Let's get some pride in town!' say Poole Men
online 6:21 Friday 9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3)
標題 Plea to taxi sex attack victims
online 6:07 Friday 9th May 2008
paper Friday 9th May 2008 (p. 1)


從這個表應該看得出來越靠近頭版的新聞,網路發佈的時間越晚,這當然是有商業利益考量,後來我詢問負責發佈網路新聞的同事果然印證這個假設。每天有四個定期發佈的時間:7:00、13:00、16:00、19:00。假設今天為星期二,那麼 7:00 發佈的新聞就是今天報紙上的第一、三、五版的頭條新聞 (leading stories)。而其他版的其他新聞則提前在星期一的 13:00、16:00、19:00發佈。換句話說,越重要的新聞和獨家新聞 (scoops) 就會傾向留到當日(星期二) 7:00才發佈,其他次要新聞則是前一天 (星期一) 13:00、16:00、19:00 就發佈。

不過這也不是鐵律,如果新聞屬性是突發新聞 (breaking news),就不會管那四個時間點了,一有什麼資訊就馬上在網站上發佈,以善用網路即時、跨時空的特性。

另外 Daily Echo 也善用網站和報紙兩種媒介交叉宣傳。例如網站上針對某一議題開設了投票區,報紙上就會在相關新聞處附上網址。如果報紙上刊載有某個社區活動或提供折價券,網站上就會打廣告以增加買報的人數。

另外增加與讀者互動的方式還包括在報紙民意論壇 (Have Your Say) 處增加網路意見 (What You’re Saying Online)。每天針對不同議題從 Daily Echo 自己的網站上挑出網友的正反意見,刊登在報紙上。不僅讓網友/讀者感到自己的意見受到重視,增加媒體與受眾互動,還可以從中蒐集關心該議題的受訪者資料,以作為後續報導之用。

就 Daily Echo 的報紙而言,讀者年齡層約40~60歲。就其網路新聞而言,變因很多,極其複雜,例如上網能力、新聞內容、上網時間、個人興趣等等。一般認為英國年輕世代較熟悉上網,但大部分對嚴肅新聞沒有興趣,所以他們上網常看的新聞多為體育新聞 (特別是足球,而且跟當地足球隊相關的話人數會更多)。但是我們發現一位七十歲的老先生,幾乎每天都會上網留言評論時事,一反我們對老一輩上網能力的印象。另外如果當地發生天災或影響老老少少的任何重大事件,該則新聞的點閱率也會暴增。所以說網路新聞已經有分眾傳播的現象,必須配合新聞內容做質化、量化的交叉研究,或許才能了解閱聽人真正的組成情況。

Saturday, April 12, 2008

BBC Radio Oxford 2

去年 (2007) 七月牛津郡的 Abingdon 跟 Wantage 鬧水災, 而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 95% 的受災戶在慘痛的經驗後沒有採取任何防災措施. 於是四月九日早上六點半我跟著 BBC 記者 Kate Bee 去訪問兩戶人家, 為七點開始的新聞談話節目做準備. 一戶 (在 Abingdon) 花了幾千英鎊來裝置防洪設施 (flood defences), 而另一戶 (在 Wantage) 則是因為防洪設施的估價太貴而不裝.



View Larger Map

一般而言, 用 radio car 現場連線時都會升起傳送杆 (mast), 但是在 Wantage 的那戶人家外面太靠近電線杆了, 所以 Kate 才採用 Comrex 的裝置. 到了 Abingdon 的那一戶, Kate 就升起高高的傳送杆, 配合先前介紹過的 FlashMic 來採訪.


BBC radio car

Kate 會事先把要問的問題逐字打出來, 連線前跟受訪者溝通大概會問什麼問題, 確定姓名的發音正確. 而受訪者也很謹慎, 他說 Kate 可以問花了多少錢來裝防洪設施, 但他會模糊帶過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訪問的過程從廚房移動到戶外的庭院, Kate 一邊走一邊描述她所看到的裝置, 其實就是防水的活動式塑膠板, 可以鑲在門外特別訂做的兩邊夾層, 像堆積木一樣一塊一塊地把板子疊起來. 板子周圍經過特殊處理, 所以疊起來後真的是"滴水不漏".

從我們出發到現場連線過程中, 錄音室必須不斷跟 Kate 保持聯絡, 詢問是否到達定點, 是否要開始連線. 由於 Wantage 跟 Abingdon 有一段距離, 所以節目就分成兩個不同時段連線, 以讓我們能夠趕到下一戶人家. 節目中間每二十分鐘穿插新聞, 路況及跟當天新聞相關的其他話題. 我們抵達之後回報錄音室, 主播就要準備再度現場連線.

之前提過我採訪了很多 vox pops, 都是提前一天或三天 (週五時) 採訪, 剪接好於隔天早上的新聞談話節目 Breakfast Show 中播出. 如果我採訪的 vox pops 剛好是很重要的議題或是當天晨間的頭條新聞, 主播就會在每二十分鐘的新聞中再播放一次. 換句話說, 相同的 vox pops 可能會在不同時段重複播出, 但每次稿頭 (cue) 都會稍作修改.

Sunday, April 06, 2008

BBC Radio Oxford 1

BBC Radio Oxford 位在離牛津市中心不遠的 Banbury Road 上, 而且剛好我這兩週借住的朋友家離 BBC 只有兩站, 所以每天上班或出去採訪都很方便.

進入 BBC 都要配戴證件, 每層樓都有密碼鎖, 門禁相當森嚴. 我第一天報到時就要記下許多密碼, 包括他們使用的剪接軟體 Radio Man 以及登入電腦時的密碼.



這是 BBC Radio Oxford 的新聞室, 你可以看到牆上斗大的 radio: television: online 三字, 正是 BBC 轉型中的寫照. BBC Radio Oxford 率先全英國各個 BBC 地方電台, 開始訓練記者運用多媒體整合新聞. 我很幸運能在實習的這段期間見證他們轉型的籌備階段. 簡單的說, BBC 意識到科技匯流對傳播媒體帶來的衝擊, 許多英國的電視台, 報社, 廣播電台也都朝著多媒體整合的方向前進. 未來的新聞從業人員不再能只在單一媒介的平台上工作, 他必須要能熟悉電視新聞, 平面新聞, 廣播新聞的產製方式和流程, 在統一的平台上將新聞內容整合 (converge) 在一起, 以發揮多媒體新聞的綜效 (synergy). Bournemouth University (BU) 的老師學長姐都說從我們這個學程 (Multimedia Journalism) 畢業的就業率百分百. 我在這裡就遇到一個校友, 他是這裡的播報員, 也在其他許多電台, 電視台工作過. 有他做為榜樣, 也替我打了一劑強心針.


這是 BBC 所使用的 FlashMic, 操作簡單, 使用方便, 錄音時直接存在內建的硬碟裡, 存取時接條 USB 線就可以直接在 Radio Man 裡編輯. 我在學校使用的聲音剪輯軟體是 Burli, 不過操作方式跟概念大同小異, 只是 Radio Man 更為簡便罷了. 今年三月份 BJTC (Broadcast Journalism Training Council) 來校評鑑, 再度給予我們學程三年的有效背書 (accreditation). 不過評審也提到業界隨著科技不斷進步, 使用的軟體會不斷更新, 但是我們不需太過擔心, 因為正式工作前都還是要先接受職前訓練, 而學校所學的軟體就算不同, 也還是會成為基礎能力.

BBC 所使用的編稿軟體是 ENPS (Electronic News Production System). 這是美聯社 (Associated Press) 所研發的一套軟體, 與 Radio Man 相容, 意思是你在 Radio Man 存好的音檔會在 ENPS 相對應的播報單 (running order) 上出現. 所以之後在 ENPS 編輯文稿的時候就不怕找不到相關的音檔了. BU 的多媒體新聞學大學及碩士學程之所以得到 BJTC 的肯定,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所用的設備跟軟體夠先進, 跟業界不會相差太遠, ENPS 即為一例.



是的, 你沒有看錯. 照片裡的時鐘顯示晚上八點. 我竟然還在 BBC 大樓裡. 我的一位資深同事就說我們三小時前早該離開了, 叫我要仔細思考是否要踏進這行...他是有家室的人, 所以他的原則是能不超時工作就絕對不要. 這在 BBC 是有可能做到的. 不像在其他的商業電台, 大家都比賽誰晚回家, 表現給主管看. BBC 主管不看這個, 質勝於量.

我第一天 (四月一日) 報到就被派去採訪隔天早餐新聞 (Breakfast Show) 要用的訪談. 這個字在英文裡其實區分的更為清楚, 我所錄製的是 vox pop (源自拉丁文 vox populi, 意為"輿論"), 而非專訪 (interview). 不過可別小看 vox pop, 要在街上找到合適的採訪對象可是一門學問, 而找到合適的對象後還得說服他接受採訪更是困難 (這點電視比廣播更難). 由於四月二日英國皇家鑄幣局 (Royal Mint) 即將宣佈新版 50 分錢背面的圖章, 取代原有的不列顛女神像 (Britannia), 我的任務就是先去問問大家對這事的看法, 以及他們希望新版硬幣長什麼樣子.

就這樣, 我的 BBC 處女作經過剪接後於隔天 (四月二日) 早上 Breakfast Show 傳送到牛津郡 (Oxfordshire) 的家家戶戶. 打開收音機就聽到自己的作品感覺真奇妙. 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 而且播報員沒有唸出我的名字, 但是這種肯定跟成就感只有我自己能夠體會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我第一天就被主管耍了. 怎麼說呢? 愚人節囉. 他叫我讀一篇體育新聞, 內容是說某個球隊請球迷不要再穿黃色的衣服到球場加油, 因為那個顏色容易讓球員分心. 主管問這篇報導有何奇怪之處, 我實在看不出來, 因為讀起來正經八百, 還特別訪問球隊發言人咧. 主管說那篇報導是假新聞, 還說這是英國報社的傳統. 他們會在四月一日放一則無關緊要的假新聞 (當然不特別註明囉) 被讀者發現就算了, 沒發現你就被愚弄啦.

第二天 (四月二日) 我所做的 vox pop 更妙了. 新聞室收到一則消息說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Royal Marines) 的大廚教小朋友用 Bounty Bars (一種巧克力棒) 煮咖哩. 我的任務是去問牛津飯店餐館裡的大廚有沒有聽過這種食譜, 怎麼作等等. 就這樣, 我帶著 BBC 的 FlashMic 走進牛津有名的 Randolph Hotel, 受到極大的禮遇. 這種感覺跟當口譯員有點像, 因為身分特殊而得以接近權力中心或享有某些特權, 不過我深知這種虛榮感不值得戀棧, 也不是當記者或口譯員的目的.

第四天 (四月四日) 採訪的內容是關於金髮女 (blondes) 跟深褐髮女 (brunettes). 根據一個線上交友網站 LOVE@LYCOS 的調查, 全球一百個億萬富翁中, 62% 的受訪者的妻子是 brunettes, 而只有 22% 的是 blondes. 這跟我們一般想像的不一樣, 以為金髮女郎比較吸引男性. 所以我就去問男女受訪者對這項發現的感想, 他們都覺得很訝異. 不過有人提出解釋, 也許是人們對金髮女郎的刻版印象就是漂亮但是沒有大腦, 所以當女朋友好, 但是當老婆要選褐髮女. 也有人說這是西方人的審美標準, 東方人也許不同. 女性受訪者則表示她們不會因為這項調查而刻意去把頭髮染成深褐色去吸引億萬富翁. 也有人很有自信地說, 不管她頭髮顏色怎麼樣都可以吸引男性. 還有個老兄對這個議題很有感想 (或許他很有經驗), 說 blondes 如春天而 brunettes 如四季. blondes 是短暫的, brunettes 是一輩子的. 我想只有情場高手能體會箇中奧祕吧!

第八天 (四月八日) 主管安排我到線上部門 (online team) 實習. BBC Radio Oxford 及英國南區各地方電台的網路新聞都是由位在 Southampton 的單位負責. 所以目前各電台都必須將新聞資料傳送到 Southampton, 再由他們統一發佈你在網路上所讀到 BBC 新聞. 而各地方電台還是自行負責其廣播新聞 (包含 TV 及 radio news, 其實英文 broadcasting 原本就包含 TV 跟 radio, 但是中文的"廣播"一詞似乎只指 radio). 不過我先前提過, BBC Radio Oxford 是各 BBC 地方電台中首先進行多媒體整合革命性實驗的單位, 明年可望將線上新聞部門移師到 BBC Radio Oxford, 讓新聞室成為真正的多媒體整合中心, 每個記者至少都要能負責 TV, radio, online news 其中兩項. 我的第一則 BBC 網路新聞是關於牛津音樂節 (Oxford Folk Festival), 於四月八日下午一點五十三分發佈. 這星期五六日有許多活動, 之後該網頁內容就會更豐富.

在牛津有很多好玩的活動 (我利用上週末去替台灣宏觀電視採訪牛津文藝節 Oxford Literary Festival, 將於下一篇介紹), 有許多專家學者可以訪問, 這對記者來說是很重要的. 也許就如同口譯員一樣, 記者什麼都要懂一點, 但是又很難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除非你原本就有其他專長), 遇到問題時要知道找誰可以給你可靠的答覆將會很有幫助. 記者除了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外就是人脈多, 這點跟口譯員很像. 不過跟口譯員不同的是記者見識到的人可是三教九流都有, 這種情況也許只有法庭口譯員才會遇到吧.

我在 BU 上了兩個學期的英國媒體法規, 深刻體會到在英國當記者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由於英國有陪審團制度, 在報導犯罪或法庭新聞時衍生出來許多相關的限制, 這點跟採用成文法體系的國家大不相同. 例如根據英國 1981年藐視法庭法第二條 (sec 2 Contempt of Court Act 1981), 一但案件進入司法程序 (when proceedings are active), 報導就要避免對司法正義造成實質且嚴重的影響 (substantial risk of serious prejudice). 否則就有嚴格責任 (strict liability), 意思就是檢察官無需證明你是否意圖藐視法庭, 可逕自將你起訴. 在英國藐視法庭是刑事犯罪, 不可等閒視之, 情節嚴重者可處之罰金無上限, 牢刑則可高達兩年.

就法系而言, 雖然一般認為英美兩國都是採用共同法 (common law), 但兩國在新聞報導限制上確有極大的不同.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First Amendment) 將新聞自由 (Freedom of the Press) 列入憲法中. 就算案件已進入司法程序, 記者還是可以在法庭外採訪相關當事人 (美國電影很多這種情節); 但是英國由於上述的藐視法庭法, 一但進入司法程序, 記者就不得採訪相關當事人, 以避免影響陪審團.

另外英美兩國很大的不同就是在英國要告誹謗比在美國容易. 所以很多英國八卦報, 小報, 連知名大報都曾經因為英國嚴格的誹謗法而損失不少銀子. 有些小報就因為賠不起而倒閉.

總而言之, 因為英國特殊的法規限制, 使得我不得不佩服資深的法庭記者及主編, 他們有時候必須為了新聞自由及公眾利益, 游走法律邊緣. 但也因為對某些不合理法制的衝撞, 而成為捍衛新聞自由一件又一件的先例 (precedent).

Monday, March 24, 2008

期中小札

時間飛逝,還記得去年這個時候還在掙扎要去 LSE 還是 Bournemouth University,下週我就要到期待已久的 BBC Radio Oxford 實習了。這兩個學期以來,經歷了不少挫折,但也因為如此,我相信未來成功的果實也更為甜美。

一開始從不知道去哪裡找新聞,到第二學期每週要交二到三則新聞 (兩則網路新聞加一則廣播或電視新聞)。聽起來好像不怎麼多,可是實際做了之後才知道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我們平常還有課要上,真正能夠出去採訪的時間只剩大約兩天。週末不好採訪,因為公司行號政府機關都休假,除非做的新聞都跟這些無關,不然週末只能找新聞、計畫如何採訪、找誰採訪。

有一次,圖書館外的陽光好燦爛,天空好藍,我好不容易剛找完可以採訪的新聞線索,正要找書準備下週要交的報告。一位議員聽了我的留言打電話給我,說他三十分鐘後可以在他家接受採訪。一看錶,已經十二點半了。我飯都還沒吃,書還沒找完,趕緊衝回宿舍。看地圖找出他家所在的街道,一把抓著攝影機跟三腳架,拼了命地踩著二手鐵馬,說什麼也要在一點前趕到。我腳下的影子隨著博恩茅斯的風飛馳,穿過草地、小樹林,來到一個岔路。眼看只剩十五分鐘了,我問了路旁的司機,沒有閒情享受美景,繼續往前行,最後還好趕到了。

有一次,採訪一則移民的新聞,我趕在一個厄瓜多廚師下班前趕到他工作的店。訪談完天也黑了,並且開始飄下細雨。我又餓又渴,只想趕快回家,於是硬是踩著二手鐵馬狂飆回去。不料雨愈下愈大,卡在半路的我已經分不清臉上的雨水與汗水,心想一輩子從來沒有這麼狼狽過,第一次竟然就是在英國!

有一次,要採訪當地華人學校的元宵表演,我事先跟該校校長談過,她允許我看學生彩排,也答應要給我票。過了幾天,她電郵給我說家長太多了,票要留給他們,不能給我,還說沒有票不能進去。我長這麼大還沒被校長耍過,第一次也是在英國!博恩茅斯市長當天要致詞,得知此事後,她主動邀請我去,還說會跟校長解釋。當天表演我還是去了,校長一一跟排隊的家長寒喧,一看到我在隊伍間,馬上措詞嚴厲地斥責我說沒有票不可以混進去,還當著大家的面羞辱我說不准我用市長的照片。我跟她澄清我從來就沒有說要用市長的照片,也沒有要「混進去」,只要在外面等就好了。她異常地激動,嘴角還不時顫抖,令人費解。

許多英國及中國家長攜家帶眷魚貫進入之後,就在同一個地方,我遇到一位之前在雜誌上看到的氣功兼武術老師 Alan Tinnion。原本就打算採訪他作為我的人物特寫報導,沒想到竟然在這樣的時空下相遇,他身旁同名的朋友 Alan Mercel-Sanca 是位自學的畫家,也成為我筆下評析的對象,之後我們也都成為朋友。Tinnion 先生是很傳奇的人物,從小就拜徐金棟大師為師。(徐大師武術示範)。Mercel-Sanca 先生則是從小跟他祖父學畫畫,沒有接受過所謂正規的藝術學校教育,但是其作品一直受到紐約著名的 Agora Gallery 青睞。

有一次晚上去博恩茅斯市議會開的特別全員大會 (Special Full Council),採訪市議員的津貼預算案,這事關議員本身是否應該接受獨立審查小組的建議,提高給市議員的津貼。在大會中我看到了許多新奇的事,也有令我敬佩的事。

會議一開始博恩茅斯市長走到主席桌前,the Mace Bearer (暫譯: 杖守) 捧著一支光彩奪目鑲有寶石的權杖 (the Mace) 獻在市長面前,象徵市長的威儀及會議正式開始。接著大家就規規矩矩地按照議事規則開會,先由執政的保守黨議員解釋為什麼他們要接受審查小組的建議,再由反對的自由民主黨議員提出意見。這在當地是極具爭議性的預算案 (因為通過的話市民賦稅也相對增加),而且兩派意見不一,但是過程非常理性和平,絕對沒有打架爭吵搶麥克風拉頭髮吐口水等等荒唐的行徑,議員也很尊重主席,不超過發言時間。發言的議員也都有備而來,還很正式地將要發言的內容打成演講稿。自由民主黨議員 Claire Smith 說的這段話更是令人感動:

"The pensions of our elder people will not even be rising by inflation. We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people to the council. This is not supposed to be a full time career but an opportunity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make a difference and to serve their community. If you want the private sector pay, work in the private sector. If you want to serve the community, serve it well."

我想任何市民聽到這席話應該也都感到欣慰才是。不過保守黨議員暨市議會議長 Stephen Macloughlin 也指出另外一面:
"Is it right that we have equivalent work to other councils but actually have lower entitlements? The independent panel has done its work and it's up to each of our members to decide whether to take up these entitlements. We will make sure we discharge our duties properly and professionally."

雖然保守黨對自由民主黨人數懸殊 (40:7),投票結果顯然是由執政的保守黨獲勝。但是反對黨議員也還是尊重民主程序,很有風度的接受。

兩個學期下來,有太多「有一次」、太多故事可以說。不管是好是壞,都是人生歷練的過程。雖然當下很滿足喜悅或是徬徨無助,但冷靜想想這些外境、情緒不也都是過眼雲煙?當記者難免會經歷一些奇奇怪怪的事,大大小小的困難,套句雅虎奇摩的廣告詞:「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此趟留學的收穫非常多,而其中之一就是情緒管理,這也是意想不到的。

Tuesday, December 25, 2007

倫敦媒體參訪 3 OneWorld

2007 年十二月六日

這次參訪 OneWorld 正好碰上聯合國於峇里島舉行的氣候變遷大會, 怎麼說呢? 我們目睹了OneWorld 工作人員運用第二人生 (Second Life) 軟體和世界各地的公民一同參與虛擬記者會. "虛擬"或許不太精確, 因為這場會議的確在峇里島進行, 只不過是透過虛擬的環境讓大家都有機會同步參與.

面對鏡頭的那位女士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印度分會 (WWF India) 的能源氣候政策協調人 Ms Shruti Shukla, 右方訪問她的那位男士是 OneWorld 的線上編輯 Daniel Nelson. 鏡頭外還有兩個工作人員: 一個在攝影的同時, 另一個在 Second Life 裡面負責蒐集整理來自世界各地與會者的問題, 再交由 Mr Nelson 提問.

那螢幕上其他的路人甲, 路人乙是誰呢? 他們就是那些世界各地的與會者, 用化身 (Avatar) 代替他們在虛擬世界中出席這個記者會. 這時候, 位在倫敦的 OneWorld 工作人員也問我們有沒有什麼問題要問. 我想了一下說 What would developed countries do if they fail to meet the objectives in Kyoto Protocol by 2012? 只見我身旁的小姐趕緊敲鍵盤, 一指按下, 我的問題隨即由她的化身送到幾千公里外的現場.

驚嘆這項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 我腦中浮現一種超現實後現代拼貼的圖像. 看著眼前的電腦螢幕, 演員 (我們的化身) 與觀眾 (控制化身的我們) 之間的界限模糊了, 我們要透過虛擬世界的化身來完成現實生活中不容易做到的事 (飛到幾千公里外開會). 真真假假, 假假真真, 虛實界限解構, 距離感消失, 分不清主體為何.

如果這還太抽象, 就想像你自己拿著照相機面對鏡子自拍. 鏡子裡的你/他也拿著照相機拍你/他自己, 那到底是你拍他, 他拍你, 你拍你, 還是他拍他呢? 細心的讀者也許已經注意到這段文字"模糊" 的敘事效果了, 你vs他界線瓦解, 所以在選用代名詞的時候, 分不清是你還是他.

想像你現在拿的不是相機, 而是鏡子, 複雜程度可見一斑. 這個小時候大家都玩的遊戲, 沒想到可以牽扯出後現代主義這麼抽象複雜的概念吧?!

幾分鐘後, 我從超現實的沉思世界中回神過來, 仍有許多疑問. 為什麼不開視訊會議就好了? 為什麼不用 Skype, MSN 等方式開會?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用化身來代替我們提問?

另外, 就民主參與的層次來說, 也有潛在的問題. Second Life 的運作概念雖然不難, 但對於許多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的居民而言, 連買麵包都有問題, 怎麼可能有電腦, 上網, 用 Avatar 開會呢?

我得到 OneWorld 的說法, 不是挺令人滿意. 這些問題就留給各位想想吧. 有興趣的人可以寫信或留言討論.

該會議已經上網, 也可點選這裡觀看.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倫敦媒體參訪 2 Sky News

下午倫敦突然下起大雨, 雨勢之大, 宛如颱風, 連撐傘都沒有用. 我們按照預定時間在下午兩點半到位於西區 Osterley 的 Sky News 總部.

介紹的人員說現在的總部以前是個倉庫, 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我們先從二樓往下俯瞰新聞室, 每個人都像八爪章魚一樣忙個不停, 分工也很細. 基本的採訪, 編輯團隊少不了, 另外還有國際新聞組, 網路新聞組, 研究企劃組, 運動新聞組 (這是 Sky 的強項), 還有新成立的廣播新聞組, 預計作為提供其他媒體 24 小時廣播新聞的單位.

隔一個牆, 我們來到 Channel 5 的新聞部, 這是截然不同的氣氛. 大家看起來比較悠閒, 有人喝咖啡, 有人輕聲聊天. 原來 Channel 5 採用 Sky News 的新聞, 但兩間公司的新聞取向不同, 解說人員也沒有多說, 只說是會替 Channel 5 量身訂作適合他們觀眾的新聞.

其實我本來對 Sky News 沒什麼好感, 只覺得又是一個商業化電視台, 背後老闆是媒體鉅子梅鐸 (Rupert Murdoch), 這是他媒介帝國裡一個重要的據點罷了. 不過新聞室主任說的一段話徹底改變我對 Sky News 的想法.

他說梅鐸不太干預該公司新聞的運作, 有很大的原因是英國法律規定新聞必需嚴守中立原則. 此外 Sky News 的新聞人員有很大的揮灑空間, 公司鼓勵員工勇於嘗試, 發揮創意, 有點子就可以跟長官討論實行. 所以他們創下許多英國媒體業界的"第一", 有的甚至是"世界第一". 在公司網站上, 他們宣稱是全世界第一個 (2000 年三月) 提供隨選互動新聞 (Sky News Active) 的媒體, 後來 BBC 也跟進了. 現在只要在英國用數位電視遙控器上的紅按鈕就可以使用這項服務, 非常方便. 這麼創新有趣的點子當然是在像 Sky News 這樣鼓勵創意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出來的.

英國之所以做得到互動式新聞, 除了科技之外, 還有政策的配合. 自2007年十月十七日起, 英國開始一連串分區進行的數位轉型計畫(Digital Switchover), 預計將在 2013 年全國的類比電視全部升級為數位電視. 目前我所在的博恩茅斯 (Bournemouth) 屬於 Meridian 區, 將在 2011/12 年開始轉換. 不過博恩茅斯大學媒體學院當然不落人後, 早在教室裝好可以收看數位電視的 set-top box, 讓學生能搶先體驗互動新聞.

(台灣的公視從九十二年起開始「建構數位無線廣播電視共同傳輸平台計畫」, 企圖達成九十五年無線電視全面數位化之政策目標, 顯然進度落後了.)

倫敦媒體參訪 1 CMPi

十二月五日六日全班去倫敦參觀一些媒體機構, 包括 CMPi Publishing, Sky News, BBC, Guardian Unlimited, Channel Five, Oneworld, Bloomberg. 我一直很想去 BBC 和 Guardian 看看, 無奈老師早把組別分好了, 所以除了這兩個機構沒去之外, 其他地方都去參觀了. 雖然一開始得知不能去 BBC 有點失望, 但是整個過程就像連續劇一樣的精采, 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五日早上六點十分要在博恩茅斯火車站搭 National Express 大巴去倫敦, 但是這麼早沒有公車可以搭, 我只好前一天晚上跑到 Poole (博恩茅斯西方一小鎮) 投靠同學, 非常克難地在沙發上窩了一晚, 再和一幫人浩浩蕩蕩地從 Poole 搭火車到博恩茅斯, 再換大巴. 要不是同學收留, 搭計程車到博恩茅斯火車站十磅跑不掉的; 用走的話我得早上四點半爬起來, 拖著行李在漆黑的人行道上走, 既累又危險.

到火車站買了張單程票 (兩磅) 到博恩茅斯, 準備上車時, 看見同學按了一下門邊的按鈕, 才知道雖然門關著, 按一下鈕就可以上車. 不然傻呼呼地等, 門還沒開車就開走了. 第一次在英國坐火車, 感覺很舒適平穩. 這不是什麼特高級的列車, 但舒適感勝過台灣的電聯車.




出站後, 我們拿出之前列印的電子來回票 (二十磅) 給大巴司機, 一行人準時出發. 這時候天空仍是烏黑一片, 通常要到七點四十分後東方才漸有曙光. 很多同學一開始嘰嘰喳喳, 隨著天色越亮, 車上也越安靜了. 約莫三小時又二十分鐘後, 我們抵達 Victoria Coach Station. 大家下了車就趕快吃早餐, 換上正式服裝, 分兩組出發.

倫敦地鐵是出了名的複雜, 事後得知另一組的英國同學走丟了. 大家買了張可以到 Zone 4 (因為下午要去 Sky News) 的一日票 (約五磅多), 就趕緊往第一站 CMPi Publishing 出發. (下圖: United Business Media 為其母公司)




負責接待的小姐帶領我們到公司的最高樓, 放眼望去, 泰晤士河對岸的景色盡收眼底. CMPi 為母公司對外聯絡的主要窗口, 提供的產品包括策展服務, 會議, 資訊, 網站, 以及許多產業的專業雜誌, 例如 Building, Travel Trade Gazette, Farmers Guardian, Property Week 等等, 可以看出其讀者群大多鎖定在專業人士, 出版品質自然有相當的要求.

這麼商業化的雜誌主要營收當然是廣告囉, 不過公司宣稱他們的出版品因為在各產業受專業人士的青睞, 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他們仍舊可以保持中立, 不受廣告商的威脅或利誘. 畢竟廣告主還是要透過 CMPi 才能找到上層客戶. CMPi 的 "i" 字代表 information, 也說明該公司的賣點. 這讓我想起之前 Mr Duncan Campbell 說的一番話: 現在資訊氾濫, 搜尋, 篩選資訊早已成了最基本的能力. 要更近一步提升自己競爭力的話, 就要學會備份資訊, 管理資訊. 這段話乍聽之下好像某些商業雜誌的老生常談, 但仔細思索, 真正的精髓在於"管理". 隨時需要, 隨時找得到, 找到之後的資料還能很清楚有條理地呈現在眼前, 這就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了.

就翻譯來說好了, 大家一定都有類似的經驗: 某個專有名詞也許在某個網站上看過, 某本書上看到, 也許很認真的存在電腦裡或抄在自己專用的筆記本上, 但都是以不同形式儲存起來. 有的是 .doc, .txt 有的是 .html, .mht, 有的是 email. 筆記本最不方便搜尋這就不用說了. 時間久了, 資料一多, 要怎麼在龐大的眾多類型文件中找到你要的資料呢? 容我先賣個關子. 現在很多以集結眾人之力為特色的網站如 del.icio.us, HemiDemi 等就運用 tag 的方式讓大家能方便快速地找到相關的文章, 說穿了就是網摘的功能, 但仍舊只能在同一類型的文件間 (i.e.網頁) 搜尋. 而 Windows XP 以下的搜尋功能還停留在搜尋檔名跟檔案夾, 除非你各個類型的文件一個一個打開, 再一個一個搜尋, 實在沒有什麼更快的方式.

其實這個答案不是什麼新鮮事, 只是科技接受度高不高, 有沒有去嘗試而已. 現在有很多軟體可以提供上述這種個人化的桌面搜尋功能, 這意味著以後歸檔可以更輕鬆, 搜尋可以更精準. 只要配合自己經年累月蒐集的各式文件, 輔以強大的搜尋功能, 存在超大隨身碟裡, 你就可以進一步讓個人化的資料庫變成行動資料庫, 成為管理資訊的箇中翹楚.

雖然扯遠了, 不過話說回來像 CMPi 要將適合的資訊傳達給適合的客群也不是簡單的事, 這又是另一種能力了.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Enemy of the State

今天上課, 一向以調查報導聞名的記者 Duncan Campbell 來對我們演講. 他曾經好幾次揭發英國政府不欲人知的秘密, 因而聲名大譟.

他是首位批露英國政府通訊總部 (GCHQ) 的記者, 因而使自己成為1978年 ABC 審判 的主角.

1980年他調查美國國家安全局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 進而發現約克郡 Menwith Hill 基地竟是美軍用來攔截全球通訊的大本營.

1987年 Special Branch (暫譯政治部) 突襲 Mr Campbell 家, 辦公室及BBC位於蘇格蘭的總部, 因為他所製作的節目 "Secret Society" 爆出英國第一個間諜衛星---代號 Zircon.

1999 到 2000年他利用位於英國 Guildford 的檔案庫 (Guildford Depository) 揭露英美煙草公司 (British American Tobacco, BAT) 走私香菸的內幕, 並將報告呈交英國下議院健康委員會.

Guildford 檔案庫存有 BAT 及其子公司近六百萬頁的內部資料, 而另一個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檔案庫則存有超過三千三百萬頁關於 BAT 的內部資料. 該公司於1998年因訴訟案與明尼蘇達州政府和解, 條件是必須同意開放這兩個檔案庫作為研究之用, 期限為十年. (詳細報導及相關背景可參考 The Guardian, January 31, 2000)

有意思的是, Campbell 與其所屬的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ICIJ) 成員從那六百萬頁的文件中發現 BAT 高層提及走私相關字眼時, 會使用 euphemisms. 例如: DNP (Duty Not Paid), GT (General Trade), second channel 等等

Paul Adams 自 1991 到 1998 年擔任 BAT 亞太地區執行長, 期間走私香菸 (至中國, 台灣, 越南---見 Note of Evidence by Duncan Campbell) 而爭議不斷, 2001 年再度升遷. 一名反菸團體 (Ash) 執行長 Clive Bates 就說: "走私文件上佈滿了 Paul Adams 的指紋" (見 The Guardian, December 31, 2001)

Mr Campbell 的確是調查新聞的佼佼者, 不過也許樹敵太多, 話鋒一轉, 他談到自己絕不用 Gmail. 據他說我們所有的信件內容 (包含隱私) 都儲存在 Google 的資料庫中. 就算你將信件刪除, 它還是存在, 並沒有消失, 只是你自己看不到以為刪掉了. Gmail 固然好用, 但最好別用它來傳送私密信件或隱私相關內容 (如銀行資料等).

言至於此, 根本沒有什麼免費信箱能讓人放心的, 我們隨時都可能被某公司"出賣", 不然那些擾人的廣告郵件是怎麼來的.

別說公司了, 上週英國稅務暨海關署 (Her Majesty's Revenue and Customs) 不才丟了兩張共含有兩千五百萬人的機密資料嗎?

面對未來的世界可能如"全民公敵"的情節, 我們該怎麼辦?

像 Mr Campbell 這樣鍥而不捨, 挖掘真相的人確實應該多一點. 不過令人擔心的是他能挖掘機密, 其他駭客也可以. 他就擔心用來揭發弊案的工具, 方法反而被"敵人"用來對付自己.

特別當自己是小蝦米, 大鯨魚是"國家機器", "企業財團"時, 自己該如何自保?

我們身邊其實很多大鯨魚. 在法制下, 它們也許不會咬人, 但是我們禁不起任何一撞.

往往, 大鰭一拍, 傷害已經造成...

Friday, November 16, 2007

留學英國 14 (十月、十一月上半)

九月二十五日早晨五點二十五分,初次踏上英國的土地。在機場等到八點才看到學校派來的代表,舉著大大的 Bournemouth University 的招牌迎接我。之後,來自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各地的國際學生陸續到齊,一行人拖著厚重的行李,走出機場大門。雖然博恩茅斯 (Bournemouth) 在英國南端,理應較為暖和,不過迎面吹來的風卻仍是寒冷難耐,恰似寒流來襲,我趕緊坐上巴士,望著半陰半晴的天空。


從倫敦希斯洛機場到博恩茅斯約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路上看到許多令我吃驚的事物。例如路邊清澈乾淨的大水溝裡有許多鴨子;高速公路兩旁就是寬廣的大草原,有的牛隻甚至就在公路中間巨大的安全島上吃草;博恩茅斯很多圓環,車子要過圓環時都會先禮讓右側來車,直到圓環右側沒有車子才進入圓環;一個不怎麼樣的三明治就要一磅多到兩磅,算成台幣的話真不敢買下去;坐公車也很貴,從學校坐到市區 (大約是台北火車站搭15號到和平東路的距離) 就要一磅六,同樣的價錢跟距離在台北可以坐五次以上了。

到學校後第一件事就是去宿舍辦公室報到,領鑰匙,買床具組後走到我的房間。我住在 Student Village 一間二樓的套房 (學校稱Studio),景觀很好,每天一開窗就可看到日出。不過我還沒閒情逸致欣賞美景,就要先清點回報房間缺少受損的物品。





燈一盞不亮、房間沒有椅子、書架隔層木板斷了、網路不能用、床墊上有焦印等等都跟舍辦報告,負責人竟然說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修好。不過我還有更重要的民生問題要解決,趕緊在日落前問人才找到附近的ALDI買些米油鹽醬,一股無助與孤獨感頓時襲上心頭。這一天起,開始要獨立生活,洗衣做飯。還得趕緊買國際電話卡,去銀行開戶,這些都要花許多時間比較打聽,好在學校安排了一連串的講座 (ISOP---International Students Orientation Programme),我也慢慢熟悉環境,不安感才逐漸降低。

以下是 ISOP 的活動內容:
九月二十五、二十六兩天學校安排了各校區的校園導覽、超市團 (像是旅遊團一樣,有領隊帶路)、免費咖啡及點心。
九月二十七重頭戲:警察局與人身安全、銀行開戶、簽證延簽講座、報名週末踏青 (Purbeck Trip)、行人、自行車安全、學生社團及晚上的Welcome Party。
九月二十八:CV講座、面試技巧、英國學業準備等講座。
九月二十九 Purbeck Trip:經過以下景點
Brownsea Island, 俯瞰 Poole Harbour, Poole area, 及 Bournemouth
Corfe Castle
Swanage Bay
Durlston Country Park
Durdle Door 及 Lulworth Cove


趣聞
*侏儸紀海岸---為英格蘭第一個列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之處,東起 Purbeck (Old Harry Rocks) 西到 East Devon,上述景點從Swanage Bay到Lulworth Cove都屬於侏儸紀海岸的範圍
*白金漢宮和聯合國大樓的建材之一就是Purbeck 的石灰岩

這次的Purbeck Trip令人難忘。我去了英國本島南端的海岸,景致壯麗,站在陡峭的海崖上面對著英吉利海峽,不敢相信遙遠的另一邊就是法國……

十月一日開學後隨即感到極大的功課壓力,每週平均上課時數為22.5小時,週一到週五都有課,跟大一沒什麼兩樣。




有學術性的課 (Frontiers in Journalism)也有實務的課 (Core Skills for Journalism、Digital Broadcasting: Radio & TV、Online Journalism、Legal and Ethical Context),也有技術性的課 (Photoshop、Webstructure、Premier)。每週有兩個早上必須模擬新聞室作業,在一小時內完成老師指定的編輯或寫稿工作。另外課餘還要自己出去採訪廣播、網路、或電視新聞,對於我這個外國人來說,難度之高可想而知。


仔細分析,這些工作的難度源自以下因素:
  1. 週遭環境
    我到博恩茅斯還不到兩星期就開始要自己出去採訪新聞,剛開始連警察局、法院、遊客中心等重要據點在哪裡都不知道,花許多時間查地圖,看公車路線。

  2. 交通因素
    我十月二十日才買腳踏車,在那之前都是坐公車出去採訪,然而公車不是每條路都有,腳踏車能到的地方也不遠,行動受限,只能採訪小範圍內的新聞。

  3. 語言文化
    學了許久的英文,仍舊遇到許多溝通理解上的挫折。許多人英式口音很重,說話速度又快,提到沒聽過的人名、地名、事件名時根本聽不懂。這就好像我們用台灣國語跟外國人聊斗六市某里長伯政績一樣地令人氣餒。garage 這個國中就學過的單字, 在這裡的發音截然不同, 讓你以為是新字. 我參加一個 Revision Techniques for Exams 的講座, 心想考試卷交了就交了還可以 revise 的喔, 原來英式英語的 revise 是美式英語的 review.
  4. 新聞線索
    博恩茅斯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狗咬人的事比人咬狗的事多。更別說我的採訪區(Patch)了---Wallisdown 盡是 bungalows 跟 residential area。不過其他的 Patch 倒是蠻有趣的, 像是 Charminster 就有很多不同特色的餐廳 (泰國, 中國, 土耳其, 印度等),The Square 有遊客中心,靠近 Bournemouth Pier 及 Bournemouth International Centre。
  5. 採訪技巧
    這是需要不斷訓練累積的。我的身分很尷尬,有人知道我只是學生,就不太想理我;有人知道我是學生,反而願意幫我而多說一點。所以在開口之前都要先觀察一番,揣測對方希望我是學生,還是所謂的 trainee journalist,猜錯的話就很難從這個人口中問出個什麼了。另外一個困難就是要取得受訪者的基本資料如姓名、年齡、電話等。我們都很不願意給陌生人這些資料,更何況重視隱私的英國人,這使的我的工作格外艱難。
  6. 撰稿技巧
    除了基本的新聞架構外,不同的媒體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廣播稿要比網路新聞口語,資訊也不能像網路新聞那麼密集。電視新聞稿則要配合畫面說故事。除此之外,很重要的是英國的新聞相關法規,例如青少年犯罪案由少年法庭開始審理後,就不可以報導任何足以指涉該少年的資訊,否則會被冠上藐視法庭 (Contempt of Court) 的罪名,要是不注意,很容易吃上官司。

誰 說 記 者 很 好 當 ?


於是,這些種種的困難加上繁重的課業實在壓得我喘不過氣來,但也逐漸適應而找到生存之道。上週總算擠出一天的時間到倫敦去,不巧剛好遇到有人「搞軌」,只好從Richmond坐公車晃到倫敦。 (picture taken at Horse Guards Parade)



博恩茅斯大學多媒體新聞學程最吸引我的就是能到英國各種不同媒體實習的機會。該學程由英國 Broadcast Journalism Training Council 認可,所上講師與業界關係良好。我們現在起就要開始申請到BBC或Sky News等電視、廣播、平面或網路媒體實習,並在第二學期結束和第三學期開始之間完成。

本校的媒體學院另一個好處是有24小時的專屬剪接/電腦室,我都是到這裡用數位電視看免費新聞 (在英國買電視來看要交執照費) 學費那麼貴,當然要好好利用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採訪新聞的過程中我遇到一個英、西、法語的盲人口譯員,他在博恩茅斯大學教西語,平時也接口筆譯的案子,跟我分享很多經驗。我現在在學校教中文,每週一小時,為期六週,這也是沒意料到的事。

Saturday, July 14, 2007

Advantages of Personalized News to the Journalist and the User

Personalized news could be defined as customized news tailored to the needs and preferences of online users. Due to the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personalized news has unparalleled advantages over traditional media to its users and journalists. One of the strengths is the ability to deliver customized services, such as so-called "news alerts" and "news on demand", to individuals. With personalized news, the viewing public can "be the first to know" as soon as a story breaks, as CNN boasts.

Another advantage is the interactivity inherent in the online world which enables users to share views and feedback, instead of simply acting as passive recipients. With this interactive ability, users have been able to take a more active role in shaping which stories news media publish. In some cases, users have even leveraged the internet to mobilize support for certain grassroots issues. In other words, users could also be agenda setters.

In addition to offering benefits to news consumers, personalized news also benefits journalists. They can get instant feedback from individual users and know better about their target audience. What's more, because the news content is user-defined, online journalists don't have to make the same trade-offs as their traditional counterparts when selecting topics and thus have greater leeway in deciding which topics to publish.

Finally, neither users nor journalists of personalized news are bound by the same constraints as in traditional media. They have greater freedom to access news archives virtually any time and any place. Personalized news has opened up a new page in journalism and it is interesting to see how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unfolds.

Google Web Definitions (by Jorge Sierra)